AI時代,創業導師們給我的反思

上週在台南點拾年會聽到四位企業家及專家們(Will、Willy、Tao、Kim)的分享,聊創業、跨界整合與未來趨勢
先簡單介紹這四位分享者的背景:
1.Willy: 久沃國際執行長,高雄起家旗下有多間餐飲品牌。
2.Will:推廣財商與人生的平衡,「這輩子賺多少錢才夠」的作者,同時也是Goodwhale執行長。
3.Tao:頭家校院Podcast創辦人,從服飾品牌轉向自媒體,以說故事維核心的自媒體KOC。
4.Kim:波波黛莉聯合創辦人、阿金!人生進化中!品牌創辦人,就是來二代學直播過的那位沒錯。
接著分享這場談話五個問題,讓我重新驗證、思考自己與家業的內容整理給你。
Q1:在變化的時代,若既有的模式已經走不下?那如何定義這個「需要融合」的時代?
魅力時代來了
Will提到,時代已經走到「魅力」。
遠古時代人靠「暴力」,接著我們需要靠「智力」,但隨著AI誕生,我們需要的是「魅力」
魅力就是你能不能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並且做得快樂。
十年前大家笑Willy做自媒體,覺得是產品不好才出來行銷;現在反而沒開始做的人被淘汰。
在魅力時代,不是你有沒有能力,而是別人能不能「感受到你」。
💡安宏的反思:不管你是E人還是I人,重點是你如何透過你擅長的管道建立信任感,讓你或你公司的專業被放大。
魅力這個詞,我這樣看:「因為有了AI,假設所有的事情都是100%,那人們傾向跟誰購買?」
Q2:你們各自專業(實業 教育 自媒體 財商)如果四個領域要深耕融合,會創造什麼新商業型態?
Will在當天使投資人時,看見很多技術強的團隊,但事實上:技術與資源不是核心,核心是「你解決了誰的問題」
所以當他決定做一件事情時他會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要的結果是什麼?要不要做?(要做就做到底,但方法可調整)下一步是什麼?
最後將這些問題跟團隊達成共識,就能共事。
Willy:「這四位導師的背景就是事業放大運作的邏輯。」
深耕一個領域 (餐飲)→ 教育複製 → 自媒體擴散 → 財務槓桿
三個提醒:
1. 在順風時提早轉型
2. 不怕打臉自己,昨天覺得自己愚蠢才代表有進步
3. 團隊要有「信念感」,並學會「做夢與圓夢」
小夢做起,持續圓夢,團隊才會從信任感,成為對領導者的信念感。
Tao:
成長靠「環境」與「人」:要和一群巨人同行,才能持續突破
現在要跨領域很容易,加入不同社群,跟頂級的人交流思維,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進而提升。
Kim:迷惘是正常的
創業者迷惘很正常。因為我們看的格局太大,不可能一路都清楚。
不要害怕不確定,關鍵是「心力」──你能不能持續撐下來。
💡安宏反思:接班人也是,一代創立企業可能沒有思考解決什麼問題,但接班除了對於一代的責任心,對你之於社會的意義是什麼?會決定你的心力韌性及長遠發展。
Q3.融合不是簡單的加總,需要經過衝突與取捨。你們在實務上,遇過哪些「融合」的挑戰(例如組織文化、價值觀、商業邏輯不同)?怎麼跨越衝突找到共識?
Will:
衝突沒有對錯,只是每個人站在自己的世界看問題
抱著「善解」的角度思考,才能避免內耗
Willy:
• 「如果我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寄生上游
真正挑戰:拼盡全力後,能否放下?那才是最難的。
創業家要成為「帶給別人信念的人」。
因此他從創業家到企業家,最終要成為思想家。
安宏反思:最高境界還是找價值觀跟理念相符的人,任何的人之間交流,如果還沒有共識,可能就只是角度切不對而已。
Q4 從個人到時代的轉變,如何打破角色框架,找到新定位?
Tao 說得很直白:定位不是固定的。時間會告訴你要走哪條路。
提醒:不要糾結要「一次就選對」,敢嘗試才有答案。
Q5 五年後的市場預測,哪些領域需要融合?創業者該怎麼準備?
Will第一個回答就讓我有強烈感受:當AI來臨,商業模式是細分領域,大家專注在賣一個小服務專業做到極致,但當每人都在細分市場 ,最後是什麼?就是一個人。
所以重點還是你為世界解決什麼問題?
善用人工智能來解決問題,不缺專業技能,缺你找到自己屬於快樂、不累有意義的事
因為未來企業大者恆大,小的則是超級個體,中小企業將會滅亡。
Tao認為每個人要會運用四種槓桿齊之一:
1.資金槓桿
2.人力槓桿
3.程式AI槓桿
4.自媒體槓桿
現在社會不在是經濟起飛的時代,世界不缺產品,學會講故事,你會吃香,能夠槓桿放大。
Willy 更直白:自媒體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必考題。
現今商業在第四維度:時空裂變
影響力IP 要讓事業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自媒體不是選擇題,而是必考題
每個人會有多重身分,像川普是總統、搞笑藝人、網紅,這是一個單一曲風已經無法滿足時代。
而下一個維度就是第五維度:愛
愛家人、同事、客人,無怨無悔的愛人,他們也會愛你
所有人都無法改變過去,以及改變未來,只能專注當下
Kim 補充:最終還是「時間」跟「愛」,這才是創業者能給世界最珍貴的東西。
這場會談我最大的收穫是,當這些先行者的觀點方向相同,還是要回到自身,你為什麼做,你最終要去哪裡?
聽到中小企業會消失的時候,衝擊很大,如果自知不是大企業,那縮小到個體時,我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時代?
身為接班人我們可能背負一代的期望,但仍然要思考,接班人不是只繼承產業,而是要懂得怎麼在一代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未來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