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說:「做不下就不要接」—B2B談判與案例拆解

客戶說:「做不下就不要接」—B2B談判與案例拆解

身為二代,在傳產製造業經營公司這幾年,有個體悟一直在我心裡發酵:經營企業,本質上就是一場風險控管的藝術。

尤其在某些客戶「出貨後才收款」的 B2B 模式下,原料、人工、產能全部要先扛,還得面對國際局勢不穩、供應鏈延宕,壓力其實超過外人想像。

最近,我就遇到一場經典的談判情境。

商場上哪有什麼合不合理?

這是一代合作的老客戶。

他開口說:「模具已經下了,客戶隨時通知,你就要準時出貨。」

我回問:「但沒有訂單也沒有訂金,我們很難保證排程啊,還有其他客戶在排產線。」

他語氣直接了當的回:「就是接跟不接,如果做不下,那就不要接。」

當下,我愣住了,腦袋一片空白。

如何不破局,而不只是「我要贏」

說真的,我原本很想回他一句:「其他客戶都有下單啊。」

但這樣說出口,立刻變成對立,談判直接破局也不意外。

後來我去請益教練,他給我一個談判課程演練的規則:

  • 談成的話:一方得 +15 分,另一方至少也有 +5 分
  • 若破局:雙方都扣 20 分

「談判不是為了贏,而是要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兼容角度』。」

從「我要贏」轉成「我們怎麼共贏」,對我來說,是一個轉念,也是一種成熟。

站穩立場,以柔克剛

後來,我練習這樣回應:

「大哥,你說的我懂。只是現在排產真的很吃緊,大家都在加班,如果這樣做,我們雙方可能都沒什麼利潤,長久下來也很難合作得愉快⋯⋯」

這時候,壓力回到了對方手上。

若他回:「那是你們要想辦法的。」

我就順勢接著說:

「那這樣好了,如果 7 月要出貨,5 月底前先通知我,可以先幫你預排產能。」

這一來一往,對話就不是誰贏誰輸,而是把問題丟到「可解決」的軌道上,這才是談判真正的價值。

他要如期出貨,而我可以更早掌握排程,避免加班等延伸成本壓力。

談判是決定權在雙方的「得分遊戲」不是「零和遊戲」

決定權在他方:辯論
決定權在雙方:談判
決定權在對方:說服

這讓我反思,很多時候談判不是要「爭贏」,而是要「換到自己要的」,且絕對不只一個,列出你手上能給對方的籌碼,盡可能多個。

關鍵是三個提問:

  1. 對方為什麼找我談?
  2. 跟我談,他能得到什麼?
  3. 不談,他會失去什麼?

一場談判結束後,我學到三件事

  1. 談判不是請求,是交換價值。
    對方覺得有價值的東西,才有價值。
  2. 要用「兼容」代替「對立」,才能談出雙贏方案。
    想要長久合作,就要創造共識的可能性。
  3. 不要怕承認自己還不會。
    談判不是「嘴贏就好」,而是用準備換來選擇權。

更多談判學習補充

談判是什麼?

Kim溝通課提到的談判定義

「雙方或多方,交換有價值之物達成結果的過程。」

有價值之物是對方覺得有價值才有價值

最好的狀況是 你覺得這沒差,但他覺得很寶貴

談判靠的是「事前規劃力」

談判不是靠反應快,而是靠前面的準備。

邱強老師《零錯誤思維》四個談判切角:

  1. 各取所需:不是各退一步,而是換自己有的、拿自己缺的
  2. 互補短板:對方弱的剛好我強
  3. 合作放大:一起做才有可能多接幾張訂單
  4. 解決內耗:替對方解決組織內部卡關

我自己也完課了,也期待更多同學交流

如果你也在接班經營路上,需要一套有架構的系統,我蠻推薦殿堂級危機預防大師 - 邱強【全球頂尖企業都在用!零錯誤思維 2.0】這堂課
結帳輸入專屬折扣碼「ANTON500」即可再折 500 元!
附上課程詳細介紹:https://go.hahow.in/ef/ANTON500

Kim溝通課的談判框架:

一個場合,只有一個框架應用

框架介紹

展開方式

破解方式

權力框架

用權威的方式展現框架

移轉權力在其他地方展現,而不是主要談判點

時間框架

用時間增加、減少、碎片的方式展現框架

當對方往消磨時間的方向前進時,終止談話

大獎框架

我就是一個大獎,吸引所有人爭取

不考慮對方的稀缺性,考慮自身需求的重要性

吊胃口框架

持續提高人的*熱認知

持續用*冷認知回應

談判的技巧

1.承諾一致性
比如:合約開頭先寫名字 往下寫合約會比較容易同意

2.旁敲側擊

3.距離量測

4.假設性承諾

談判控制表


設定目標

擬定策略

產生行動

覆盤檢視

工具與策略

風險控制表

BWPA

溝通策略表

PSTLP

差距行動表

FNGA

覆盤表

控制要點

讓最好的發生不讓最壞發生

人事時地物發生順序

出現差距時,要產生行動

下次,我們會如何做得更好?

談判工具

1.用不同價值的東西,定義同樣價值概念
2. 交換評價不相等的東西

1. 用他人的價值作為談判標準
2. 透明化,遵守倫理道德

1. 列出清單
2. 找到相同之處,動之以情
3. 找出真正的問題接納彼此的差異

1. 最小維度的答應,掌握控制權
2. 循序漸進為上策

結語

最後談判不是為了證明誰比較厲害,而是為了讓合作能夠持續。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類似情境,希望這篇文章的拆解能帶給你一點力量,也幫你爭取下一次的談判主導權。

如果你這篇內容你覺得有幫助,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
每週三中午12:00會發送一封電子報到你的信箱
訂閱連結:
安宏來信:二代學電子報

Read more

不再當工作奴隸!四步計劃掌控時間與成長

不再當工作奴隸!四步計劃掌控時間與成長

上篇分享「把時間買回來」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我提到「許多創業者,即便擁有了企業,卻仍用時間換錢,親力親為,成為自己公司的高級打工仔。」 這件事情其實在許多中小企業持續發生,包括我一代的作業模式也是。 因此在接班的時候,我一直在反覆問自己一個問題:作為企業的經營者(接班人),什麼才是最應該做的事? 而這本書,裡面的思維很適合用來執行接班以及讓自己不斷升遷的具體路徑。 為了跳脫「高級打工仔」這個親力親為的循環,我整理了四個步驟,幫助自己把接班的思路更清晰化,讓這些想法真正落地實踐。不只是接班,職涯上也同樣適用,今天就分享給你參考! 第一步:紀錄公司需要你做的事情 第二步:釐清執行任務的情緒狀態 第三步:盤點可以動用的組織資源 第四步:落實取代梯成為帝國創辦人 第一步:紀錄公司需要你做的事情 首先我們要先搞清楚,公司長期來看到底需要你做什麼?公司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為什麼客戶願意為我們的產品或服務付錢? 有了這些答案,你才能判斷什麼是真正值得花時間的事情,什麼是雜務或無法帶來長期效益的事情。 當然,在沒有接班計劃或創業初期,什麼事都得自己來,但這只

By 鄭安宏Anton
閱讀心得【把時間買回來】重新掌控你的人生與事業

閱讀心得【把時間買回來】重新掌控你的人生與事業

在這節奏漸緩的兩週,我想聊聊一本還沒看完就對我啟發頗深的書—《把時間買回來》。 會分享: 1. 為什麼選擇這本書。 2. 書中核心概念的整理與解讀。 3. 一本不只是談時間管理的書 一開始,我以為這本書談的是時間管理,但翻閱幾章後發現它更像是能量管理與經營管理,甚至可以延伸至接班管理。 核心概念如同「富爸爸窮爸爸」的四象限,引導我們在工作上跳脫「用時間換錢」的思維,轉而尋求「如何讓時間為我們所用」。 我認為我們這一生,最終目標是盡可能擁有選擇權。 擁有選擇權,才能決定當下的生活方式。 但許多創業者或接班人,即便擁有了企業,卻仍用時間換錢,成為自己公司的高級員工。這與我們期望的自由與掌控相去甚遠。 要擺脫這樣的困境,「把時間買回來」這本書提供了幾個關鍵概念: 核心概念一:三大交易層級 這本書將「交易層級」劃分為三種: * Lv1 員工:「時間換錢」你直接用時間去賺取收入。 * Lv2 創業家:「錢換時間」你花錢外包工作,釋放出自己的時間。 * Lv3 帝國創建人:

By 鄭安宏Anton
工作跟生活能平衡嗎?

工作跟生活能平衡嗎?

「你要找到熱情所在,才會幸福。」 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常聽見? 先前參加 Gipi 院長的新書發表會, 他講了一句話,讓我重新思考打磨出一個新想法: 「把志業與事業分開,會更有餘裕。」 我曾經也盯著那張「人生意義四圈圖」看很久: • 你熱愛的事 • 你擅長的事 • 世界需要的事 • 你可以賺錢的事 我一圈圈填寫完,還是看不到交集。 我熱愛的寫作、學習、分享,都不是眼前主業。 直到我重新視角轉換: 生之意義,不是四圈平面圖的交集, 而是找到你的「個人原點」,建立出一個能滾動的立體系統。 白天上班打地基、解決現實; 晚上回家學習、輸出。 用「可以賺錢的事」去支援「有熱情的事」, 讓「志業」先活在生活的縫隙裡,未來才有變現的可能。 我如何解讀立體的生之意義: ① 找到原點:探索自己可打磨延伸的性格 我發現自己雖然不迷戀技術, 但對問題解決、流程優化、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有興趣。 所以即使做模具保養,

By 鄭安宏Anton
如何建立有價值的人脈?4個富人思維

如何建立有價值的人脈?4個富人思維

我們常聽人說「人脈很重要」,但什麼才是有效的人脈?要怎麼建立真正能帶來價值的圈層?我最近上了Kim的「圈層管理課」的課程,筆記內容整理如下,提供給也在經營關係、拓展圈層的你參考。 一、跨越圈層的四大底層邏輯:不是人多就是好 1. 方便性:你提供的是「方便」還是「負擔」? 你的價值,取決於你能處理多少事,解決多少麻煩。 衡量你提供「方便」的程度,有五個構面: * 時間節約:能不能幫對方省時間? * 事情達成率:有沒有提升事情成功的機率? * 易用性:跟你合作,需要特別學習或適應嗎? * 易取得性:找到你、聯繫你是否輕鬆? * 心理壓力:你是讓人放鬆,還是讓人有負擔? 想想看,你提供的產品、服務、個人幫助,哪一項是真正能讓人「方便」的?而哪些,其實是讓人「麻煩」的?

By 鄭安宏An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