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企業要融資並跟銀行培養好關係?

為什麼企業要融資並跟銀行培養好關係?

「銀行是雨天收傘的行業。」

在實業家的成長背景下,都是一步一腳印慢慢耕耘,視自己的能力去擴大,因此知道要跟銀行保持關係,但還是不清楚為何需要融資,讓銀行賺利息,真的划算嗎?

直到這兩年受致瑋老師輔導時有提問,這週又上了陳宗賢老師的課,再次深入了解大企業的運作以及融資應用,漸漸有一些眉目。

融資的目的|擴增與防守

每個企業都需要資本,但為什麼有些企業能夠輕鬆獲得融資,而其他企業則感到困難?這不僅關乎企業所需的資金,還關乎與金融機構建立的關係。

而過往我以為融資是為了擴廠,但其實當遇到黑天鵝事件時,融資是為了讓企業能夠活下去;以下是幾個融資的情境:

1. 業務擴展和增長:企業可能需要資本來擴展其業務,開設新的產線、增加設備、擴大生產能力等。這些擴張計劃通常需要大量的資金。

2. 營運資金需求:有時企業需要短期資金來應對日常營運開支,如支付供應商、薪資、庫存購買等。

3. 新產品或服務開發:企業可能需要投資於研發和創新,推出新產品或服務。

4. 處理負債:企業有時需要融資來償還現有債務或改善財務結構,例如降低債務利率或改變償還條件。

5. 應對不穩定經濟:在經濟不穩定的時候,企業可能需要額外的資金來減緩風險,例如應對銷售下降或經濟衰退、新冠肺炎等。

試想你是銀行,手上資金是固定的,一個平常就有跟你往來融資的客戶跟都沒有跟你打過交道的客戶,在需要用錢之餘你會給誰?

破解錢不夠才找銀行的迷思|建立與銀行的關係

過去可能誤解融資僅僅是資金緊張時的最後手段,而忽略了這是一種策略性工具的價值。同樣,也低估了與銀行建立長期關係的利益。

自己的前是「本金」應該不要動,是做企業緊急預備金使用,而確定有投資報酬率或者能夠在一定時間回本的,就用「銀行」的錢融資,付出的利息也許都比你的毛利低過很多,因此就是錢滾錢的過程。

所以與銀行建立好關係,可以提高融資的機會,同時增加信用的分數,知道過往借過資金且你還得出來,甚至可以拿到更有利的貸款條件,可能是更高的貸款成數或者是利率。

記住也不要只跟一家銀行往來,至少要有3-4家。

真的在緊急的情況時,能避免被銀行收傘。

更多元的經營方式 | 數字遊戲與風險評估

融資和業務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與風險管理、資本結構、財務規劃等領域有關。

甚至在購買機台設備也可以找租賃業務,透過租用的方式,可以達到報稅,企業也不必一次付龐大的重機械資產金額。

這一個觀念,放在內心,作為企業經營的一個選擇,背後其實還是回到風險評估以及應用,若有做好詳細的策略規劃以及投資藍圖,確認沒有問題,就可以去執行,同時在進行的過程還是要做多家銀行的比較,以確保得到最好的利率以及貸款成數。

這個概念想起來可能就像是個信用卡的信用額度,會隨著你刷卡使用的金額以及還款的確實度,而提高銀行對你的信賴關係。

有機會要再深入研究跟實際執行,若有經驗的前輩也歡迎交流指導!

Read more

生之意義的工作與熱情真的能並存嗎?

「你要找到熱情所在,才會幸福。」 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常聽見? 先前參加 Gipi 院長的新書發表會, 他講了一句話,讓我重新思考打磨出一個新想法: 「把志業與事業分開,會更有餘裕。」 我曾經也盯著那張「人生意義四圈圖」看很久: • 你熱愛的事 • 你擅長的事 • 世界需要的事 • 你可以賺錢的事 我一圈圈填寫完,還是看不到交集。 我熱愛的寫作、學習、分享,都不是眼前主業。 直到我重新視角轉換: 生之意義,不是四圈平面圖的交集, 而是找到你的「個人原點」,建立出一個能滾動的立體系統。 白天上班打地基、解決現實; 晚上回家學習、輸出。 用「可以賺錢的事」去支援「有熱情的事」, 讓「志業」先活在生活的縫隙裡,未來才有變現的可能。 我如何解讀立體的生之意義: ① 找到原點:探索自己可打磨延伸的性格 我發現自己雖然不迷戀技術, 但對問題解決、流程優化、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有興趣。 所以即使做模具保養,

By 鄭安宏Anton
如何建立有價值的人脈?4個富人思維

如何建立有價值的人脈?4個富人思維

我們常聽人說「人脈很重要」,但什麼才是有效的人脈?要怎麼建立真正能帶來價值的圈層?我最近上了Kim的「圈層管理課」的課程,筆記內容整理如下,提供給也在經營關係、拓展圈層的你參考。 一、跨越圈層的四大底層邏輯:不是人多就是好 1. 方便性:你提供的是「方便」還是「負擔」? 你的價值,取決於你能處理多少事,解決多少麻煩。 衡量你提供「方便」的程度,有五個構面: * 時間節約:能不能幫對方省時間? * 事情達成率:有沒有提升事情成功的機率? * 易用性:跟你合作,需要特別學習或適應嗎? * 易取得性:找到你、聯繫你是否輕鬆? * 心理壓力:你是讓人放鬆,還是讓人有負擔? 想想看,你提供的產品、服務、個人幫助,哪一項是真正能讓人「方便」的?而哪些,其實是讓人「麻煩」的?

By 鄭安宏Anton
B2B業務成交思維:用「切割服務」降低客戶門檻、放大價值

B2B業務成交思維:用「切割服務」降低客戶門檻、放大價值

在高單價、低頻次的 B2B 交易中,成交的關鍵往往不在價格,而在客戶是否「感受到你的價值」。 尤其在台灣的塑膠模具產業中,報價動輒數十萬到上百萬,客戶一開始難以信任,更不容易一次下決定。 我曾面臨同樣的困境,但透過一個關鍵轉念:「切割服務流程」,讓成交率在半年內提升了兩倍。 以下分享我實際操作的方法與背後的業務思維。 B2B報價要成交,不要只給一個方案,客戶無法比較 塑膠模具是技術活,但客戶常常只看價格。 因為從表面上看,「設計圖一樣、產品就一樣」,他們很難理解不同廠商之間的品質與工藝落差。 更何況,產業慣習是直接報單一總價、少提細節,讓客戶難以理解:這幾十萬到底包含什麼?值不值? 但其實這正是我們可以打破既有業界框架、讓客戶「看見價值」的機會。 拆解高單價:用「流程切割」降低客戶決策門檻 我將整體服務流程拆解為三個階段,讓客戶可以循序漸進認識我們的技術能力與配合流程: 1. 打樣階段:小單價快速驗證 先用 3D 列印或快速模具幫客戶打樣,解決他們在少量多樣、小批量下的測試需求, 這樣客戶不需一次下高額訂單,

By 鄭安宏Anton
致二代接班人的一封信

致二代接班人的一封信

他們說你是二代, 接班是責任,是理所當然。 但只有你知道,這條路從來沒有「應該」。 每一個選擇、每一次承擔, 不是因為你必須, 而是你選擇走下去。 你要相信自己 你不是誰的備胎,不是誰的延伸。 你是獨一無二的角色。 不只是接班人,而是這家公司未來的形狀。 很多人說:「你是二代,你很幸運、資源很多,本來就應該接班。」 但真正的接班,從來不是因為你欠了什麼、必須做什麼。 是你「自願性執行」—— 用你的方式接住過去,用你的選擇創造未來。 如果你沒有選擇這條路的信念, 那些順利的發展、關鍵的幫助、資源的整合, 永遠不會主動來找你。 因為信念,才會聚焦行動。 因為行動,才會遇見機會。 你不是普通人。 你的存在,就是為了承接挑戰。 你站的位置,是連結兩代的橋樑。 你身上背的是歷史,也是未來的可能。 而這條路,真的比創業還難。 你努力,別人說你靠爸; 你失敗,別人說你不行;

By 鄭安宏An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