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實戰-傳產轉型前中後思考
前言
嗨,你也想要透過系統提升公司效益嗎?
為何需要轉型?公司做得好好的,幹嘛變動?人類的本能,是抗拒改變的,所以如果能安逸生活,人為何要痛苦?
但在經營公司上,選擇安逸,可能走向被淘汰的路,只要知道現在轉型遇到的困難是為了在未來能輕鬆的掌握這些創價數據。
這篇將聊聊在傳產製造業導入數位化及機聯網過程中的體悟及收穫,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數位轉型】是從「數位化」無紙化、「數位優化」透過數據優化,改變商業模式,最終達到「數位轉型」升級再造到營運流程、商業模式及客戶體驗。
數位化前、中、後的痛點及收穫
導入前
- 設定目標
盤點流程及現況,確立要改善的目標及系統,從接單到出貨,了解整個運作流程,找出問題。
以傳產工廠來說,從生產端切入數位轉型是最快也是蠻多題目可運用的,例如:依賴紙本作業確認產線稼動無法及時回饋、機台異常停機排除的時間是否過長,找出這些問題後再來思考改善的目標效益及可導入的系統。 - 善用資源
對於中小企業的老闆,如果有資金,通常是設備投資,因為直觀就是設備來賺錢,數位化的投資,並不一定馬上可見,因此要清楚自己導入的目標,同時也可以關注政府對於智慧製造的補助資源,如:智慧機上盒SMB輔助 - 機聯網:
廠房設備環境如何佈線?走有線還是無線網路?中小企業若無資訊人員,網路設備、防火牆、網路布局都要先思考好,
廠內機台分布零散就需要溝通配線討論,有線無線影響場地規劃跟資料擷取,避免IP衝突而導致頻繁斷網。
導入中
- 最小可行性
導入系統過程,不可能一次到位,由上而下全公司動員,成立專案小組,讓系統操作盡量與原作業流程相符,因系統初導入可能還是有些Bug,讓數位化團隊先行試跑,直到確定系統順暢無問題再換產線人員使用,避免引起反彈。 - 溝通協調
廠商溝通:客製化系統不一定能一次到位,若系統有問題或設計不完全,可能需要再與廠商協調,所以如果你能清楚流程及了解一點程式設計的邏輯,可以加速與廠商的對談,當然有幸遇到好溝通又專業的系統商更是加分。
內部溝通:讓公司同仁了解為何導入,並讓他看見明顯的效益,針對教育訓練部分更需要好好的引導,因為對有些人來說,操作電腦或平板並不一定是一件容易的事。
導入後
- 增添3C產品
當設備聯網後,產線人員報工或看生產資訊,為增添效率,需要增添平板及腳架放置在產線,辦公室則採購電視看板,成立戰情室,即可在遠端掌控產線狀況。 - 系統教育訓練
針對硬體設備及系統操作的教育訓練,面試時也會多詢問是否熟悉平板及電腦系統操作等技能。
數位化效益
- 質化效益:
1.透過生產管理報工系統、可視化排程,可達成資訊即時同步,減少現場人員通知與確認的時間。
2.排程資訊透明化後,可讓現場人員更自主執行、實現工作目標,提升交期準確度與排程應變速度。
3.簡化人員排程工作,提升正確性,縮短操作門檻,縮短過往操作表單的教學及上手時間,創造更多產能工時。
4.透過系統抓取數據作分析:稼動率、產能利用率、工單工時等等。
- 量化效益:
1.提升人員排程效率,從每次10分,到0.5分完成,一個月多2.38工作天。
2.減少人員紙本抄寫時間,從過去30分鐘到現在機台自動抓取稼動率。
3.節省教育訓練時間,從原本一小時,縮短為10分鐘。
總結
數位轉型的趨勢,猶如汽油車與特斯拉電動車,特斯拉在前期也許要克服很多的困難,但現在有它的自動駕駛的數據庫了,疫情的發生,也加速了全世界數位轉型的發展,讓更多企業往這條路走,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持續在轉型的道路上前進,同產業不為了削價競爭而是共好,台灣的製造業要走向全世界。
「安逸是一種選擇,但改變是一種使命」
經營一間企業,寧願擁抱改變,也不願墨守成規,期待在這條路上,和你一起共創新的傳統產業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