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心得:Manny談職涯品牌與曼報

訂閱曼報是去年開始,每週帶我了解對科技巨頭、新創等背後的商業策略及趨勢,提供曼尼的觀點及解析,有幸透過商業思維學院,親自聽曼尼分享對於「曼報」以及個人職涯品牌的講座。

透過這次講座曼尼將「個人品牌」用一個更貼近、落地的方式解說,分享的個人品牌塑形的架構也很具體。

品牌就是刻板印象

個人品牌、想像、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專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人、事或物的一種概括的看法,看法可能是來自於同一類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個個體給旁人的觀感 —維基百科

品牌也是刻板印象,就像說到運動鞋,你會想到「NIKE」,碳酸飲料的代名詞「可口可樂」,而講到「蘋果」,或許得到的答案會是手機不是水果了,而個人品牌的形塑就是如何打造別人對你的刻板印象。


曼尼簡報-個人品牌架構

品牌擴散是人際關係而關係的基礎是信任。

個人品牌提到的刻板印象也就是你日常做的哪些事情會留下什麼標籤,最終就會產生什麼刻板印象。

而這些都將來自於「人際關係」,人與人的之間信任的傳播,將你的形象傳達出去,只要在有人的社會弄好個人品牌,就是搞好你的人際關係。

以學生時期,學業來說,擅長的科目,可能變成小老師,大學時期參與的社團,擔任的幹部可能形成對你的印象,在出社會後,最直接的就是「工作成果」,你的工作內容、工作的專案,都會是你的標籤之一,而透過遮些標籤傳達出去的就是你的同學、同事、老師、老闆等等…

個人品牌從職涯開始

將工作成果受人認同變成刻板印象


個人品牌階梯圖

聽到曼尼分享的這個思維,依循工作能力、成果延伸的這條思路下來,能否透過這個結果,讓大家認同進而成為你的職涯品牌,透過此觀點,頓時打造個人品牌就好像沒有那麼難了,因為工作是日常而你只是更用心的在做這些事,將這些重點整理後,就成了個人品牌的階梯圖。

出社會後的友誼其實都是商業上的關係,更有利於建立職涯品牌。

職涯品牌的累積,其實從商業上最快,只有經過金錢的考驗才知道,免費的交流中,其實我們只能用感受的甚至你不會刻意以高標準看待,而實際上當需要花錢投資時,品質、交期、服務態度,都會無時無刻注意,所以只要真的合作過,信任度就會大大的提升,也會建立起品牌意識。

因此工作能力、態度產生交付的工作結果、品質都能產生影響力,進而帶出你的工作價值、刻板印象,給周邊的同事、廠商、客戶,同時打造自己的職涯品牌,讓客戶除了因為公司,更因為是你而選擇「你們」。

所以個人品牌不一定要透過寫作、影片創作、Podcast,只要透過好的工作表現、公開言行、好的人際關係也可。


曼尼的職涯品牌圖

曼尼標籤:將科技轉意誠商業、樂於當二把手、能從零到一、動手積極、交友廣闊、風險承擔力高等等…

以我來說,在塑膠射出成型業、傳產二代接班、學習的課程分享、共學夥伴、數位轉型等等…這些就是朋友對我的聯想。

找到動機,你的內在原力

曼尼寫作原則:永遠保持好奇心,邀請讀者一起加入探索趨勢的行列,因此絕對不要用「顯得自己很厲害的權威口吻。」一旦產生這樣的自我認知,很高機率會停止進步,那曼報也不用寫了。


曼報演進史

「曼報」其實是踩過M計畫、S計畫、O計畫,在這些計畫當中,走過為他人所寫的過程、以為自己會紅,發現一切想太多等等…才有體悟「沒經歷過為別人而做,很難找到為自己而做的事情。」

你也需要找到目標的核心價值,只有為自己而做的事,你才能真正堅持下去,知道自己為何而做的動機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目的、策略、產出,因為後者將會在你持續不斷的堅持之後,自然而然的找到答案。

挖掘你的內在原力,重新思索現有目標,不是所有事情背後一定都是為了獲利,找到初衷與堅持,更多的附加價值也許是我們想像不到的

結語

透過這次曼尼的分享,讓我對個人品牌重新有一個很棒的觀點詮釋,將個人品牌與工作連結,從工作打造的成果,累積成職涯品牌,從中與人合作互動之間所產生的信任感,形成好的印象。

有句話說:「你的此時此刻,其實在三年前就決定了。」因此你現在的努力,將決定你三年後的狀態,從工作開始,找回內在動機,做事半功倍的事吧!

點擊訂閱免費乾貨、收聽曼報Podcast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下方案愛心,給我鼓勵,也歡迎分享給你需要的朋友。

Read more

生之意義的工作與熱情真的能並存嗎?

「你要找到熱情所在,才會幸福。」 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常聽見? 先前參加 Gipi 院長的新書發表會, 他講了一句話,讓我重新思考打磨出一個新想法: 「把志業與事業分開,會更有餘裕。」 我曾經也盯著那張「人生意義四圈圖」看很久: • 你熱愛的事 • 你擅長的事 • 世界需要的事 • 你可以賺錢的事 我一圈圈填寫完,還是看不到交集。 我熱愛的寫作、學習、分享,都不是眼前主業。 直到我重新視角轉換: 生之意義,不是四圈平面圖的交集, 而是找到你的「個人原點」,建立出一個能滾動的立體系統。 白天上班打地基、解決現實; 晚上回家學習、輸出。 用「可以賺錢的事」去支援「有熱情的事」, 讓「志業」先活在生活的縫隙裡,未來才有變現的可能。 我如何解讀立體的生之意義: ① 找到原點:探索自己可打磨延伸的性格 我發現自己雖然不迷戀技術, 但對問題解決、流程優化、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有興趣。 所以即使做模具保養,

By 鄭安宏Anton
如何建立有價值的人脈?4個富人思維

如何建立有價值的人脈?4個富人思維

我們常聽人說「人脈很重要」,但什麼才是有效的人脈?要怎麼建立真正能帶來價值的圈層?我最近上了Kim的「圈層管理課」的課程,筆記內容整理如下,提供給也在經營關係、拓展圈層的你參考。 一、跨越圈層的四大底層邏輯:不是人多就是好 1. 方便性:你提供的是「方便」還是「負擔」? 你的價值,取決於你能處理多少事,解決多少麻煩。 衡量你提供「方便」的程度,有五個構面: * 時間節約:能不能幫對方省時間? * 事情達成率:有沒有提升事情成功的機率? * 易用性:跟你合作,需要特別學習或適應嗎? * 易取得性:找到你、聯繫你是否輕鬆? * 心理壓力:你是讓人放鬆,還是讓人有負擔? 想想看,你提供的產品、服務、個人幫助,哪一項是真正能讓人「方便」的?而哪些,其實是讓人「麻煩」的?

By 鄭安宏Anton
B2B業務成交思維:用「切割服務」降低客戶門檻、放大價值

B2B業務成交思維:用「切割服務」降低客戶門檻、放大價值

在高單價、低頻次的 B2B 交易中,成交的關鍵往往不在價格,而在客戶是否「感受到你的價值」。 尤其在台灣的塑膠模具產業中,報價動輒數十萬到上百萬,客戶一開始難以信任,更不容易一次下決定。 我曾面臨同樣的困境,但透過一個關鍵轉念:「切割服務流程」,讓成交率在半年內提升了兩倍。 以下分享我實際操作的方法與背後的業務思維。 B2B報價要成交,不要只給一個方案,客戶無法比較 塑膠模具是技術活,但客戶常常只看價格。 因為從表面上看,「設計圖一樣、產品就一樣」,他們很難理解不同廠商之間的品質與工藝落差。 更何況,產業慣習是直接報單一總價、少提細節,讓客戶難以理解:這幾十萬到底包含什麼?值不值? 但其實這正是我們可以打破既有業界框架、讓客戶「看見價值」的機會。 拆解高單價:用「流程切割」降低客戶決策門檻 我將整體服務流程拆解為三個階段,讓客戶可以循序漸進認識我們的技術能力與配合流程: 1. 打樣階段:小單價快速驗證 先用 3D 列印或快速模具幫客戶打樣,解決他們在少量多樣、小批量下的測試需求, 這樣客戶不需一次下高額訂單,

By 鄭安宏Anton
致二代接班人的一封信

致二代接班人的一封信

他們說你是二代, 接班是責任,是理所當然。 但只有你知道,這條路從來沒有「應該」。 每一個選擇、每一次承擔, 不是因為你必須, 而是你選擇走下去。 你要相信自己 你不是誰的備胎,不是誰的延伸。 你是獨一無二的角色。 不只是接班人,而是這家公司未來的形狀。 很多人說:「你是二代,你很幸運、資源很多,本來就應該接班。」 但真正的接班,從來不是因為你欠了什麼、必須做什麼。 是你「自願性執行」—— 用你的方式接住過去,用你的選擇創造未來。 如果你沒有選擇這條路的信念, 那些順利的發展、關鍵的幫助、資源的整合, 永遠不會主動來找你。 因為信念,才會聚焦行動。 因為行動,才會遇見機會。 你不是普通人。 你的存在,就是為了承接挑戰。 你站的位置,是連結兩代的橋樑。 你身上背的是歷史,也是未來的可能。 而這條路,真的比創業還難。 你努力,別人說你靠爸; 你失敗,別人說你不行;

By 鄭安宏An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