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思維學院【讓知識有光】心得:讓你的知識有價值

如果有一門課,不只讓你學會表達力,還能挖掘自己人生歷練,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分享主題,且由輔導跨多領域百人經驗的老師,給你一個框架教導你怎麼一步步建構一個完整的分享方法,最後甚至連分享的舞台也幫你準備好了,那豈不是太賺了

當然賺!我還先賺起來了,並在2023/4/10完成了線上近200人的分享,所以現在來分享自己從2022年12月報名這門商業思維學院的「讓知識有光」,上課到中間的挫折、數十個小時的備課,以及最後分享完的心得收穫,希望對未來想參與這個計畫的你有幫助。

前言

在網路及資訊發達的時代,人人都有機會分享想法,但如果能有公眾演說分享的機會,往往會因為不熟悉分享的技巧及方法而迴避,可是有很多機會往往是因為演說分享而來,那到底一門演說及課程要如何準備呢?

 

當在一門領域深耕3~5年,尤其在傳產製造業,大多仰賴老師傅的經驗,如何萃取自己內化的知識,並系統化的整理輸出,且還要分享出來,公開演說口氣的抑揚頓挫以及內容呈現方式,更不知從何學起。

 

所以當看到商業思維學院Gipi院長開課「讓知識有光」,教導用商業思維去做個人經驗及知識萃取的系統方法,加上自己也在學院學習兩年,知道院長的專長就是「拆解明確的脈絡系統」那與其自己摸索,不如跟院長學習了。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做你的個人知識萃取教練

整個讓知識有光的學程主要有兩天課程,五大步驟來進行:

第一步,條列自己的專業經歷,完成知識盤點表:盤點自己能分享的主題及亮點。
第二步,進入知識萃取13問:透過院長整理的13則問題,達到深度及廣度。
第三步,做簡報的劇本編排:安排30分鐘簡報的時間鋪成及內容主軸。
第四步,口語表達跟肢體語言的教學演練:練習公眾演說的技能提升說服力。
最後透過小組討論與互相練習完成最後的30分鐘發表演說。

整個計畫由Gipi院長及學院助教一起陪跑,並在每一步做回饋,相當於做了一個客製化的個人知識萃取教練。

課程經驗分享

自己在這個過程有哪些備課痛點呢?主要有兩個問題:選題與萃取差異化

一、選題的心魔

如果今天你要分享一個主題會是什麼呢?

第一次盤點完專業經歷,完成知識盤點表後,因為二代的背景,若在學院分享二代接班,可能比較小眾,所以選擇主題為【如何運用政府資源來做數位轉型】,花了一個週末完成了知識萃取13問繳交給院長後….收到了院長回覆

「你為什麼想講這個主題啊?這對你有什麼特別意義嗎?不選擇對個人專業有加分或者對公司業務擴展有幫助的題目,原因是什麼啊?」

看到院長的回饋,打中內心,回到參與的初衷,應該是自己要萃取自的經歷,而非因為分享的受眾小而改變自己。

而院長也透過我盤點的專業經歷,迅速提了幾個主題回饋:

1.如何學以致用
2.二代能做的比想像更多
3.二代接班如何承接一代資源,又不被限制
4.把接班當成一個快速學習的機會
5.業務開發從 0 到 1
6.傳統中小企業如何搭建人才機制

最後決定分享【二代接班如何承接與破框】,萃取自己接班六年親身跌撞的啟發。

 

二、自己會跟教別人不同的地方:別讓專業太無聊

舉個例子:你問我什麼是塑膠射出加工,如果我跟你說就是塑膠從漏斗進入機台,送至加熱管中,加熱使其融化後,經由灌嘴射入模具中,當模穴充滿後,透過冷卻系統將塑料冷卻後,即可開模取出產品,這樣就是塑膠射出的加工過程。

也許你可能也還是有點模糊,若我用類比這樣說塑膠射出加工會向你去逛夜市雞蛋糕一樣,雞蛋糕的原料其實就是塑膠原料,原料到進去各式形狀的黑色鑄模就是模具,等到一定的加熱時間後,打開的雞蛋糕,就是產品了。

因此在備課中,回顧接班六年的軌跡,如何了解產業知識,取得一代信任,並做數位轉型,透過知識萃取13問,反覆咀嚼的過程,不斷拷問自己經歷是否能幫助中小企業二代解決相似的問題,同時思考如何最簡單的表達出來,並且不要落入「自嗨」的分享,也訪談認識的10幾位二代,詢問在接班中有遇到哪些問題以及期待我分享哪些經驗,最終收斂了二代接班的三個主軸:心態建立、如何與建立一代信任及資源,最後轉型破框的步驟。

架構決定,才開始製作簡報,鋪陳思分享脈絡內容、以故事為主軸,萃取實際發生的故事,打成逐字稿練習,訓練自己的語速不要過快,有情感做出抑揚頓挫。

所以為了避免落入內容太專業以及讓非相同背景的人聽不懂,分別使用類比以及故事方法去做優化,就像小時候聽灰姑娘、傑克與魔豆,雖然現實中不可能發生,但我們會自然地投入某個角色一起體驗過程,相比於重頭到尾講方法及流程來的有趣。

讓知識有光課後收穫

當天分享後,除了陸續收到院長及同學的回饋,除了知道自己能把專業講的通俗,也讓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梳理了這幾年接班的收穫,希望能夠帶給依樣中小企業的接班人一些想法,總體而言這堂課,給我三個收穫。

1.一套知識拆解框架

能將知識萃取13問的表單,應用到產業的知識萃取上,目前正在套用塑膠射出的培育上面,之後會在往模具那邊切入,同時也在學習新的領域中,能夠有一個框架可以去運用,比如這門知識的流程是什麼?關鍵節點是什麼?最困難及常犯錯的點有哪些?不同場景或產業下也能透用嗎?

2.分享內容有用是基本更要有趣

如果你是一個含金量很高的人,傳遞知識到最後,結束時希望不是睡一片,而是學員眼神發光頻頻點頭,那才真的有成就感,所以不只分享要有用,更要有趣,透過故事情境以及類比法,我覺得是這個過程中學到很有用的方法,將分享的內容流程與架構,套入自己的案例、中間的啟發連貫一起,最後做總結。

3.品牌定位的反思

在自媒體時代,是否能有一個較明確的定位,這也是分享後院長給我的回饋,到底背後是要呈現一位成功的二代還是嘗試改變的二代,或者很能詮釋傳產接班的倡議者? 

所以除了個人特質鮮明外,能再強化品牌特質那就相當完整,這部分我想是再設計架構及簡報傳遞的地方可以先好好思考的,如果分享完,讓大家帶走的一句話是什麼?或者想到你的一句話是什麼?

以上就是我在讓知識有光計畫中學習的收穫及體悟,感謝你看到這裡,若你對接班議題或這門課有興趣也歡迎找我交流,最後也分享好康折扣給你。

入學折扣碼

這門很賺的課,聽院長說下半年還會有第二屆讓知識有光計畫,若你有興趣,可以點我進入商業思維學院的購課連結,透過此連結購買精準學習以上方案,能獲得價值600元的學習金,用來兌換學院課程及講座。

延伸閱讀:商業思維學院|學習心得與三個收穫

Read more

生之意義的工作與熱情真的能並存嗎?

「你要找到熱情所在,才會幸福。」 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常聽見? 先前參加 Gipi 院長的新書發表會, 他講了一句話,讓我重新思考打磨出一個新想法: 「把志業與事業分開,會更有餘裕。」 我曾經也盯著那張「人生意義四圈圖」看很久: • 你熱愛的事 • 你擅長的事 • 世界需要的事 • 你可以賺錢的事 我一圈圈填寫完,還是看不到交集。 我熱愛的寫作、學習、分享,都不是眼前主業。 直到我重新視角轉換: 生之意義,不是四圈平面圖的交集, 而是找到你的「個人原點」,建立出一個能滾動的立體系統。 白天上班打地基、解決現實; 晚上回家學習、輸出。 用「可以賺錢的事」去支援「有熱情的事」, 讓「志業」先活在生活的縫隙裡,未來才有變現的可能。 我如何解讀立體的生之意義: ① 找到原點:探索自己可打磨延伸的性格 我發現自己雖然不迷戀技術, 但對問題解決、流程優化、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有興趣。 所以即使做模具保養,

By 鄭安宏Anton
如何建立有價值的人脈?4個富人思維

如何建立有價值的人脈?4個富人思維

我們常聽人說「人脈很重要」,但什麼才是有效的人脈?要怎麼建立真正能帶來價值的圈層?我最近上了Kim的「圈層管理課」的課程,筆記內容整理如下,提供給也在經營關係、拓展圈層的你參考。 一、跨越圈層的四大底層邏輯:不是人多就是好 1. 方便性:你提供的是「方便」還是「負擔」? 你的價值,取決於你能處理多少事,解決多少麻煩。 衡量你提供「方便」的程度,有五個構面: * 時間節約:能不能幫對方省時間? * 事情達成率:有沒有提升事情成功的機率? * 易用性:跟你合作,需要特別學習或適應嗎? * 易取得性:找到你、聯繫你是否輕鬆? * 心理壓力:你是讓人放鬆,還是讓人有負擔? 想想看,你提供的產品、服務、個人幫助,哪一項是真正能讓人「方便」的?而哪些,其實是讓人「麻煩」的?

By 鄭安宏Anton
B2B業務成交思維:用「切割服務」降低客戶門檻、放大價值

B2B業務成交思維:用「切割服務」降低客戶門檻、放大價值

在高單價、低頻次的 B2B 交易中,成交的關鍵往往不在價格,而在客戶是否「感受到你的價值」。 尤其在台灣的塑膠模具產業中,報價動輒數十萬到上百萬,客戶一開始難以信任,更不容易一次下決定。 我曾面臨同樣的困境,但透過一個關鍵轉念:「切割服務流程」,讓成交率在半年內提升了兩倍。 以下分享我實際操作的方法與背後的業務思維。 B2B報價要成交,不要只給一個方案,客戶無法比較 塑膠模具是技術活,但客戶常常只看價格。 因為從表面上看,「設計圖一樣、產品就一樣」,他們很難理解不同廠商之間的品質與工藝落差。 更何況,產業慣習是直接報單一總價、少提細節,讓客戶難以理解:這幾十萬到底包含什麼?值不值? 但其實這正是我們可以打破既有業界框架、讓客戶「看見價值」的機會。 拆解高單價:用「流程切割」降低客戶決策門檻 我將整體服務流程拆解為三個階段,讓客戶可以循序漸進認識我們的技術能力與配合流程: 1. 打樣階段:小單價快速驗證 先用 3D 列印或快速模具幫客戶打樣,解決他們在少量多樣、小批量下的測試需求, 這樣客戶不需一次下高額訂單,

By 鄭安宏Anton
致二代接班人的一封信

致二代接班人的一封信

他們說你是二代, 接班是責任,是理所當然。 但只有你知道,這條路從來沒有「應該」。 每一個選擇、每一次承擔, 不是因為你必須, 而是你選擇走下去。 你要相信自己 你不是誰的備胎,不是誰的延伸。 你是獨一無二的角色。 不只是接班人,而是這家公司未來的形狀。 很多人說:「你是二代,你很幸運、資源很多,本來就應該接班。」 但真正的接班,從來不是因為你欠了什麼、必須做什麼。 是你「自願性執行」—— 用你的方式接住過去,用你的選擇創造未來。 如果你沒有選擇這條路的信念, 那些順利的發展、關鍵的幫助、資源的整合, 永遠不會主動來找你。 因為信念,才會聚焦行動。 因為行動,才會遇見機會。 你不是普通人。 你的存在,就是為了承接挑戰。 你站的位置,是連結兩代的橋樑。 你身上背的是歷史,也是未來的可能。 而這條路,真的比創業還難。 你努力,別人說你靠爸; 你失敗,別人說你不行;

By 鄭安宏An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