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意義的工作與熱情真的能並存嗎?
「你要找到熱情所在,才會幸福。」
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常聽見?
先前參加 Gipi 院長的新書發表會,
他講了一句話,讓我重新思考打磨出一個新想法:
「把志業與事業分開,會更有餘裕。」
我曾經也盯著那張「人生意義四圈圖」看很久:
• 你熱愛的事
• 你擅長的事
• 世界需要的事
• 你可以賺錢的事
我一圈圈填寫完,還是看不到交集。
我熱愛的寫作、學習、分享,都不是眼前主業。
直到我重新視角轉換:
生之意義,不是四圈平面圖的交集,
而是找到你的「個人原點」,建立出一個能滾動的立體系統。
白天上班打地基、解決現實;
晚上回家學習、輸出。
用「可以賺錢的事」去支援「有熱情的事」,
讓「志業」先活在生活的縫隙裡,未來才有變現的可能。
我如何解讀立體的生之意義:
① 找到原點:探索自己可打磨延伸的性格
我發現自己雖然不迷戀技術,
但對問題解決、流程優化、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有興趣。
所以即使做模具保養,我也會設挑戰
怎麼更快更精確完成、怎麼優化工具流程。
從日常工作中,找到喜歡且渴望的事情。
② 拉長線:用學習滾動視野
白天接班,晚上寫文、社群、接觸跨領域知識。
不是為了轉職,而是讓自己不困死在一個產業邊界裡。
輸出讓我理解自己;
輸出也讓別人看見我。
③ 滾雪球:建立自我激勵的反饋機制
我開始享受這種感覺:
• 一邊學,一邊分享
• 一邊分享,一邊收到留言回饋
• 一邊回饋,一邊感受到連結
我不從變現出發
但這些變成一種長期價值:方向感、社群、信任資本
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靠熱情活,
但每個人都可以為熱情預留位置。
這就是人生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