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超人學習:三個觀點找到高效學習法

嗨,你想知道如何高效、快樂學習嗎?

學習是人生中的課題,人一輩子都在學習,然而作者提到在整個教育體系對學習這件事有兩個重大不足:如何更高效、如何更快樂,在閱讀本書後,我理解了原來學習是有一個順序,而透過這順序能夠幫助我學得更快,進而獲得滿足感。

現在開始打造學習框架,找到自己的學習目標、把目標逆向拆解成任務清單、百倍速前進,更高效的學習吧!

設立目標過橋法拆解困難

當你設定一個目標時先去思考,從開始到結束時可能會經歷哪些挫折,就可以透過反向工程,將他推翻,先避免因為這些事情失敗,讓自己知道為何而戰、讓自己的學習可視化,大幅增加成功的可行性。


如何應用過橋法

1.定義起點與終點以及困難之處
2.將困難之處反過來寫變成踏腳石
3.將踏腳石分類為三大類:開場、探索、結束
4.往下拆解第一階段如何開始
5.第二階段:怎麼鍛鍊協作能力與技能
6.第三階段:管理與商業理解

以我們產業學習技術為例,大家都說出師需要三年,先隨意列出想到的困難,射出技術如何學?如何找對的師傅?不知道自己要學哪些東西?刻意練習看不到自己進步、學的時候常常迷失目標、職場天花板,列出來後將這些困難大致分為以下三類,然後反推解法。

開場:
1.射出技術如何學,如何找對的師傅? 可以詢問產業中心是否有學習脈絡或觀察公司是否有職涯地圖。
2.要學哪些東西?找尋技能職涯學習地圖、職能表。

 

探索:
1.刻意練習看不見自己進步?找到能持續練習的關鍵原因與方法。
2.學的時候常常迷失目標?找到該技能所有的職能並設立學習路徑。

 

結束:
1.行業職場的天花版是如何?找尋市場薪資公秤或同業的師傅詢問其水平。
2.如何證明學會技能? 找到驗收的方式,考取認證或實戰演練成功。

能夠想到越多問題越好,代表同時把學習困難思考破解、讓學習路徑清晰,每拆解一個問題代表距離目標更近一步。

過橋法好處

1.達成目標的距離大幅集中簡化。

2.找出坑洞,預先填補。

3.進度可視化,知道哪些問題需要解決,並按照自己的能力優先解決等。

4.問題變小、變短,難度自然就降低了。

5.將大問題拆成小問題,就容易找到解答。

學習系統化的四個知識分類法

學習一項知識或技能,不要從基礎知識學起,要從流程學起。

讓目標明確,不學習沒有做過一遍就無法理解的知識,學生當場複製流程做一遍、感受老師做的跟自己做的有何不同,有機會向老師請教如何調整,並實際做幾遍。


而關於學習的四個知識分類,包含:事實知識、概念知識、流程知識、後設認知知識(知識分類表,出自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

 

  • 事實知識:獨立的片段資訊,如詞彙定義、術語知識,以及相關具體細節和要素。
  • 概念知識:較複雜、結構化的知識,包括分類和類別的知識、原理和通則的知識理論、模型。
  • 程序知識:合作一件事或技術和方法的知識或學科中的「何時做何事」的準則知識。
  • 後設認知知識:一般認知的知識以及自我認知的意識和知識,包括策略性知識、認知任務的知識,以及關於自我的知識。

書中以煎牛排為例,來比喻這些知識:

  1. 解凍牛排到煎好過程是「程序知識」
  2. 牛排幾分熟,分成哪些肉質顏色,美味的來源梅納反應的原理是什麼,是「事實知識」。
  3. 如何判斷、控制熟度,是「概念知識」。
  4. 知道自己烤的好不好的自我調整評估,是「後設認知知識」。

自己過往的學習歷程,大多要先學習該專業的很多專有名詞,這些艱深的道理,在還沒實際操作前,都靠「背」,畢業後到產業中心學習,也都從專業名詞教起,但很常一個恍神就跟不上,到最後進工作現場學習,這時期蠻吃力的,直到看了解學習有分這四大類,而四大類又有其學習的先後順序,才恍然大悟,自己在和父親學習產業技術時,到後面都會請父親先直接帶我走過一遍操作流程,之後我跟著複訴,再跟著做一次,等上手後,在開始了解背後原理,去建立「概念及事實知識」,最後打造知識宇宙也就是「後設認知知識」。

所以刻意練習應該是「程序知識」優先,並寫入系統1(直覺)讓身體反應,而程序知識為主如同(骨頭)、熟練後再吸收事實知識(肌肉)做補通。

所以再次強調技能學習拜師的順序就是:

1.先跟著老師學習基礎流程。

2.當場做一次,回家馬上練三遍,重製成果三遍。

3.再針對不懂的地方補充知識。

4.真正的高手練習5-10遍甚至20遍,然後去拆解流程再重組,找尋更快的方式。

延伸閱讀:為什麼你該分享學習心得:三大優點、原則及一個注意事項

成為領域專家的五階段

書中提到學習技能又能分為五個階段,從新手到專家,拆解經驗值跟學習時間-德雷福斯模型


在學習技能時,可能會遇到3-5個問題,解決後又會有3-5個問題,將這些問題拆解後,對照福雷斯模型推出要成為一個高級新手,可能需要解決81道題目、熟練者234題,到專家可能要解2000多個問題,假設看一本該領域的一本書解3個題目, 看完27本約等於高級新手、看完81本熟練、看完243本精通,看完729本專家,也就是一個月你就可能進入一個新領域成為高級新手。

透過此推論將學習一件技能量化並知道自己學會幾個問題就能達到什麼樣的階段,拆成可學習的方式,也就是想學習一項技能,專注閱讀這一類相關書籍,即可快速成為高級新手,或者學習相關的線上課程,以我自己為例,課程是比書更低成本的學習,如在商業思維學院的專案管理思維,清楚快速的講解專案管理的狀態,雖然金錢成本付出高,但等於有師傅帶,比看書的時間成本低。

延伸閱讀:
講座心得:Manny談職涯品牌與曼報

講座心得:如何找到人生忘形流 

結語

帶著目的去學習,透過設定目標,過橋法拆解,運用正確的學習程序,就能更清楚的知道過程,所有學習之前,先問自己想從中學到什麼?再去學習,才是最快的,跳過那些不會的或不是你要的答案。

你可能有參加一堂講座不如預期或者上一堂課不確定要學什麼的經驗,所以設下一個學習目標,比如我要從這本書中學習到如何快速學習好一個技能,又或者從這篇文章中,我要帶走一個觀點應用,這些都能夠加速你的學習,至少學會一件事,就不會花了時間,卻不知道學了什麼的想法產生。

Read more

不再當工作奴隸!四步計劃掌控時間與成長

不再當工作奴隸!四步計劃掌控時間與成長

上篇分享「把時間買回來」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我提到「許多創業者,即便擁有了企業,卻仍用時間換錢,親力親為,成為自己公司的高級打工仔。」 這件事情其實在許多中小企業持續發生,包括我一代的作業模式也是。 因此在接班的時候,我一直在反覆問自己一個問題:作為企業的經營者(接班人),什麼才是最應該做的事? 而這本書,裡面的思維很適合用來執行接班以及讓自己不斷升遷的具體路徑。 為了跳脫「高級打工仔」這個親力親為的循環,我整理了四個步驟,幫助自己把接班的思路更清晰化,讓這些想法真正落地實踐。不只是接班,職涯上也同樣適用,今天就分享給你參考! 第一步:紀錄公司需要你做的事情 第二步:釐清執行任務的情緒狀態 第三步:盤點可以動用的組織資源 第四步:落實取代梯成為帝國創辦人 第一步:紀錄公司需要你做的事情 首先我們要先搞清楚,公司長期來看到底需要你做什麼?公司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為什麼客戶願意為我們的產品或服務付錢? 有了這些答案,你才能判斷什麼是真正值得花時間的事情,什麼是雜務或無法帶來長期效益的事情。 當然,在沒有接班計劃或創業初期,什麼事都得自己來,但這只

By 鄭安宏Anton
閱讀心得【把時間買回來】重新掌控你的人生與事業

閱讀心得【把時間買回來】重新掌控你的人生與事業

在這節奏漸緩的兩週,我想聊聊一本還沒看完就對我啟發頗深的書—《把時間買回來》。 會分享: 1. 為什麼選擇這本書。 2. 書中核心概念的整理與解讀。 3. 一本不只是談時間管理的書 一開始,我以為這本書談的是時間管理,但翻閱幾章後發現它更像是能量管理與經營管理,甚至可以延伸至接班管理。 核心概念如同「富爸爸窮爸爸」的四象限,引導我們在工作上跳脫「用時間換錢」的思維,轉而尋求「如何讓時間為我們所用」。 我認為我們這一生,最終目標是盡可能擁有選擇權。 擁有選擇權,才能決定當下的生活方式。 但許多創業者或接班人,即便擁有了企業,卻仍用時間換錢,成為自己公司的高級員工。這與我們期望的自由與掌控相去甚遠。 要擺脫這樣的困境,「把時間買回來」這本書提供了幾個關鍵概念: 核心概念一:三大交易層級 這本書將「交易層級」劃分為三種: * Lv1 員工:「時間換錢」你直接用時間去賺取收入。 * Lv2 創業家:「錢換時間」你花錢外包工作,釋放出自己的時間。 * Lv3 帝國創建人:

By 鄭安宏Anton
工作跟生活能平衡嗎?

工作跟生活能平衡嗎?

「你要找到熱情所在,才會幸福。」 這句話,你是不是也常聽見? 先前參加 Gipi 院長的新書發表會, 他講了一句話,讓我重新思考打磨出一個新想法: 「把志業與事業分開,會更有餘裕。」 我曾經也盯著那張「人生意義四圈圖」看很久: • 你熱愛的事 • 你擅長的事 • 世界需要的事 • 你可以賺錢的事 我一圈圈填寫完,還是看不到交集。 我熱愛的寫作、學習、分享,都不是眼前主業。 直到我重新視角轉換: 生之意義,不是四圈平面圖的交集, 而是找到你的「個人原點」,建立出一個能滾動的立體系統。 白天上班打地基、解決現實; 晚上回家學習、輸出。 用「可以賺錢的事」去支援「有熱情的事」, 讓「志業」先活在生活的縫隙裡,未來才有變現的可能。 我如何解讀立體的生之意義: ① 找到原點:探索自己可打磨延伸的性格 我發現自己雖然不迷戀技術, 但對問題解決、流程優化、有挑戰性的任務很有興趣。 所以即使做模具保養,

By 鄭安宏Anton
如何建立有價值的人脈?4個富人思維

如何建立有價值的人脈?4個富人思維

我們常聽人說「人脈很重要」,但什麼才是有效的人脈?要怎麼建立真正能帶來價值的圈層?我最近上了Kim的「圈層管理課」的課程,筆記內容整理如下,提供給也在經營關係、拓展圈層的你參考。 一、跨越圈層的四大底層邏輯:不是人多就是好 1. 方便性:你提供的是「方便」還是「負擔」? 你的價值,取決於你能處理多少事,解決多少麻煩。 衡量你提供「方便」的程度,有五個構面: * 時間節約:能不能幫對方省時間? * 事情達成率:有沒有提升事情成功的機率? * 易用性:跟你合作,需要特別學習或適應嗎? * 易取得性:找到你、聯繫你是否輕鬆? * 心理壓力:你是讓人放鬆,還是讓人有負擔? 想想看,你提供的產品、服務、個人幫助,哪一項是真正能讓人「方便」的?而哪些,其實是讓人「麻煩」的?

By 鄭安宏Anton